Eclipse 是跨平台开源集成开发环境。最初主要用来 Java 语言开发,当前亦有人通过插件使其作为 C++、Python、PHP 等其他语言的开发工具。
Eclipse 是跨平台开源集成开发环境。最初主要用来 Java 语言开发,当前亦有人通过插件使其作为 C++、Python、PHP 等其他语言的开发工具。
Eclipse 的本身只是一个框架平台,但是众多插件的支持,使得 Eclipse 拥有较佳的灵活性,所以许多软件开发商以 Eclipse 为框架开发自己的 IDE。
历史
Eclipse 最初是由 IBM 公司开发的替代商业软件 Visual Age for Java 的下一代 IDE 开发环境,2001 年 11 月贡献给开源社区,现在它由非营利软件供应商联盟 Eclipse 基金会(Eclipse Foundation)管理。2003 年,Eclipse 3.0 选择 OSGi 服务平台规范为运行时架构。2007 年 6 月,稳定版 3.3 发布;2008 年 6 月发布代号为 Ganymede 的 3.4 版;2009 年 6 月发布代号为 Galileo 的 3.5 版;2010 年 6 月发布代号为 Helios 的 3.6 版;2011 年 6 月发布代号为 Indigo 的 3.7 版;2012 年 6 月发布代号为 Juno 的 4.2 版;2013 年 6 月发布代号为 Kepler 的 4.3 版;2014 年 6 月发布代号为 Luna 的 4.4 版;2015 年 6 月发布代号为 Mars 的 4.5 版。
架构
Eclipse 的基础是富客户机平台(即 RCP)。RCP 包括下列组件:
- 核心平台(启动 Eclipse,运行插件)
- OSGi(标准集束框架)
- SWT(可移植构件工具包)
- JFace(文件缓冲,文本处理,文本编辑器)
- Eclipse 工作台(即 Workbench,包含视图(views)、编辑器(editors)、视角(perspectives)、和向导(wizards))
Eclipse 采用的技术是 IBM 公司开发的(SWT),这是一种基于 Java 的窗口组件,类似 Java 本身提供的 AWT 和 Swing 窗口组件;不过 IBM 声称 SWT 比其他 Java 窗口组件更有效率。Eclipse 的用户界面还使用了 GUI 中间层 JFace,从而简化了基于 SWT 的应用程序的构建。
插件
Eclipse 的插件机制是轻型软件组件化架构。在富客户机平台上,Eclipse 使用插件来提供所有的附加功能,例如支持 Java 以外的其他语言。已有的分离的插件已经能够支持 C/C++(CDT)、PHP、Perl、Ruby,Python、telnet 和数据库开发。插件架构能够支持将任意的扩展加入到现有环境中,例如配置管理,而决不仅仅限于支持各种编程语言。
Eclipse 的设计思想是:一切皆插件。Eclipse 核心很小,其它所有功能都以插件的形式附加于 Eclipse 核心之上。Eclipse 基本内核包括:图形 API(SWT/Jface),Java 开发环境插件(JDT),插件开发环境(PDE)等。
框架的本质与极高的扩展性,使得厂商可以利用 Eclipse 作为平台开发各类 IDE。甚至一些应用软件也是基于 Eclipse 的,如 Oracle JDK 自带的监控程序、Android SDK 附带的设备监视工具 DDMS。
免责声明: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,本站不对其内容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准确性给予任何担保、暗示和承诺,仅供读者参考;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!本站作为信息内容发布平台,页面展示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;本站不提供任何相关服务,阁下应知本站所提供的内容不能做为操作依据。市场有风险,投资需谨慎!如本文内容影响到您的合法权益(含文章中内容、图片等),请及时联系本站,我们会及时删除处理。